我们(马淑颖、李佳佳、张潇、贾晨)来自MKSPORTS体育思想政治教育151班,学习与生活于嘉园12号楼302室。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我们分别收到了来自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初试成绩为351分)、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初试成绩为389分)、东南大学(哲学专业,初试成绩为390分)、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初试成绩为397分)的拟录取通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院的辛勤培育、导师的无私教诲、室友的相互鼓励、自身的不懈努力。
马克思说过:“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学院作为学术共同体,对学风建设极为重视,视学风为风尚。我们作为首届本科生,早在大一开学时,学院就根据我们的专业兴趣,同时发挥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多的优势,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制,现发展为“博·学坊”。“博”既指有博士学位多的教师,也寓意博学多才;“学”既指学生,也强调学生要勤学苦思。“博·学坊”在我们考研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目标院校的选择上,还是在专业课的复习准备中,我们的导师都是竭尽所能指导与帮助我们。大三新学期伊始,学院就召开了考研动员会,就报考院校、专业选择、复习备考、心理调适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学院还专门请我校经济学院考取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的学姐给我们传授考研经验,让我们对考研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坚定了考研的信念。在炎热的夏天,学院特意为我们腾出了多个带有空调的学科办公室,让我们在凉爽的环境中安心复习。在考研的冲刺阶段,学院针对我们在复习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请有经验的老师们来为我们答疑,我们受益匪浅。正所谓:马院数年风雨历程,老师辛勤耕耘,学子勤奋刻苦,回望来路情深意长。
毛主席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四个人有缘聚在一个宿舍,在学习中相互鼓励、在生活中相互扶持,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人总会有懈怠的时候,这时候室友们的相互监督是我们保持钢铁般毅力的源泉。我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室友之间的互帮互助密不可分。我们四个人每天定好闹钟,一起起床去学习;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会一起讨论,帮助解决;压力面前感到焦虑,室友会想各种办法帮忙调节情绪;发现了好的学习方法,会互相分享经验,共同进步。在考研时期,由于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我们都是独自学习至深夜12点左右。白天一个人太安静,久了就会感到很压抑,跟其他宿舍一样,我们宿舍晚上也喜欢聚在一起,举行“卧谈会”,在谈天说地、缓解压力的同时,也分享着学习的心得。正所谓: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何等的缘分让我们四个人携手共进、相互扶持、彼此陪伴,度过难忘时光。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宁愿做一个痛苦的人,也不要做一个快乐的猪。”你想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就必须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考研终究还是一个人的旅途,要下得了决心,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成功的道路是相似的,尽管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付出与坚持是一致的。决定考研的那一天,我们从网上买了一大套参考书,列了完整的复习计划表,踌躇满志,仿佛心仪的大学向我们招手,开始复习后,六点半的闹铃雷打不动,过上了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为了节省时间,早上啃一个面包,路上搞定;困的时候冲包咖啡提神;每天站在走廊大声背书,冬天很冷,但好像能让人更快清醒。但真正的煎熬在于对自己选择的怀疑,高中时很多人一起风雨同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考研却只是一个孤独的自我选择。考研的选择是正确的吗?时常这样想,但没有人知道答案。直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这个叫考研的东西真正划上了句号,高高的山,这一天终于走到了顶。考研复习的那段日子,大概刷爆了我们全部的意志力,感谢当初拼命努力的自己,这段充实又孤独的日子,值得我们一生回忆。在这场战役里,能走到最后的都是英雄。正所谓:功成惟志,业广惟勤。
笔架山,墨水河,山灵水秀同育宝地英才;严师恩,挚友情,恩深情笃共谱马院新篇。